
hi~~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
建议您将浏览器升级到Internet Exploer11及以上版本或选择其它
主流浏览器打开网站
推荐使用浏览器

建议您将浏览器升级到Internet Exploer11及以上版本或选择其它
主流浏览器打开网站
推荐使用浏览器
非法金融活动是指未经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批准,或违反金融管理法规,实质从事金融业务的行为。通过违法违规手段获取资金或收益,扰乱金融秩序,侵害公众财产安全。
非法金融活动早年以集资诈骗、传销为主,近年来利用互联网平台,包装金融创新概念,通过虚假APP、社交媒体群组扩散。伪造金融牌照,仿冒正规机构,控制客户账户,操作转移资金。以“高额回报”“保本保收益”为诱饵吸收资金,典型的如养老项目骗局、消费返利陷阱。地下钱庄、非法证券期货、跨境洗钱等其他非法金融活动。
根据《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》,非法集资是指未经金融管理部门依法许可或违反国家金融管理规定,通过许诺还本付息或给予其他投资回报的方式,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行为。非法集资是非法金融活动的典型形态,非法金融活动的范围更广泛。
在很长一段时间,“防非打非”特指非法集资治理,针对具有“非法性、利诱性、社会性”特征的非法集资行为。2023年金融监管改革后,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成立,“防范打击非法金融活动”纳入其核心职责,统筹“防非打非”,“管合法更要管非法”。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“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纳入监管,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”。
金融机构从原有的非法集资监测预警升级到非法金融活动监测预警,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。防非打非已嵌入员工行为管理、业务管理和消费者保护等工作中。
一些不法分子通过注册合法企业、与正规金融机构合作的方式,对非法金融活动进行伪装,并利用社交媒体、短视频平台等渠道进行广泛传播,虚假宣传、夸大收益,以欺骗金融消费者。对短期内频繁变更股权、注册地的企业,以及长期无实质经营活动的空壳公司,要加强跟踪分析。
一些不法主体钻空子,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中含有限制或禁止使用的金融字样。比如假冒持牌金融机构,在地图APP上进行商户标注,对外开展投行业务。对迁址或撤并的营业场所不能一走了之,要持续关注,严防借助金融机构名义或利用营业场所从事非法金融活动。
一些不法中介机构打着“代理维权”“征信修复”“贷款快速审批”“投资咨询”等金融辅助服务的旗号,诱导消费者委托其办理贷款、代理退保、非法荐股等业务,从中收取高额服务费用,甚至形成灰色产业链。
在“代理维权”中,不法分子冒名投诉,阻断沟通协商路径,教唆或代替消费者通过滥用行政救济措施等手段进行投诉,收取高昂服务费,截留、侵占向消费者支付的资金,损害消费者权益,谋取不当利益,对社会秩序、经济安全和公民权益造成损害。
预付式消费有利于解决经营资金困难,降低消费成本,促进投资和消费,常见于美容美发、文化娱乐、餐饮、商超零售、教育培训及体育健身等行业。同时,预付式消费有一定融资属性,面临较高违约风险。
预付式消费中出现的“卷款跑路”“霸王条款”“收款不退”等问题,损害消费者权益,打击消费信心,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。有的预付式经营企业经营失败、闭店跑路,甚至由“职业闭店人”参与帮助闭店逃债,涉众面较广,社会影响恶劣。
对于消费者来说,消费前要加强调查了解,避免冲动消费。过程中发现经营企业出现资金异动或法定代表人变更,要提高警惕。如果发生争议,要善于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,比如最高人民法院最近发布的《关于审理预付式消费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》。